2024年的第一周过去了,我很想念它。
依旧写一下最近看的、读的和想的。最近脑子像是锈住了,直觉全无,主要精力还要处理工作,整个人回到蒙昧状态,写的有点简陋,请见谅。
《枯叶》阿基考里斯马基
阿基还是阿基,熟悉的滤镜和颜色,熟悉的面无表情,甚至连乐队都是。我尤其喜欢赫尔辛基的无能为力,you cannot even fight it. 如果没有因为乌克兰战争的广播,这简直是停留在上个世纪的芬兰。
对于底层工人来说,爱情是个平庸工作里俯拾即是但无法随意取用的事物,比如那个过期面包,揣进兜里的代价要自己承担。Holappa 的代价是酒精,一张被风刮跑的纸和坏运气,好像也不是很难接受是吗,这大概是阿基在机械抗拒资本主义同时给出的最乐观答案。
以及独立乐队 [Maustetytöt][1] 贡献了她们最好的演出:
Mut oon kuin betoniin valettu polviin saakka
(But it’s like I’ve been cast knee deep in concrete)
Seläs näkymätön tuhat kiloinen taakka
(An invisible thousand kilo burden on my back)
Vaik edessä ois enää yksi rasti
(Ecen if there was just one more check)
《一屋之主》/《吸血鬼》/《复仇之日》/《词语》/《葛楚》德莱叶
跟前年上海的德莱叶展相比这次资料馆只安排了6部,选片也很资料馆。
一路看下来可以明显把握住德莱叶始终关心的几个母题:对女性的围剿,宗教的神秘象征,对传统家庭伦理的反叛。德莱叶本人应该不信教,《词语》的映前里提到德莱叶将约翰身上各种神奇的事情归结于一种个人精神上的超越而非信仰引发的奇迹,这与原作戏剧有极大不同,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在《贞德》他要把贞德置于视觉中心,在这个人造的焦点(镜头有时偏移)上集中了她女性化虔信的一面,而且不带有任何神迹(这也和布列松不同)。上帝thyself 在德莱叶的作品的多数时候都是缺席的。
德莱叶是两个时代的先驱,在默片尾声和有声电影高峰时刻始终客观地看待技术进步,《复仇之日》里狂暴的风声即是明证。《一屋之主》并没有真正地反抗锁住家庭主妇的那根链条,但是它证明了德莱叶杰出的调度和叙事功力,两年以后的《贞德》里德莱叶才真正深入了他的讨论对象之一:在宗教背景下的父权压迫。相比之下《吸血鬼》中有许多诡谲的镜头掺杂了面部特写,逐渐推进的中远景;双重曝光这样的技术当时已经不再新奇,但是真正传达恐怖的是那些说不清道不明的神秘学所包含的与现实不合的脱节感。另外男主很像爱手艺,行为也像个投骰失败的调查员。修复质量很差…
德莱叶在1943年拍出了他最为复杂的一部作品,《复仇》宿命意味浓重,安娜带着某种对现有生活的鄙夷,带有不平衡的失重感像是注定要向女巫的一端滑落。他让某些超越常理的事物回应了女巫的呼唤,似乎这样可以借助祂们的力量驱离纳粹。德莱叶晚年作品里大部分戏剧冲突都发生在室内,始终都有一位坚持立场的人物反映其余人等,在《词语》里是约翰,在《葛楚》里是葛楚;摄影机追随着对话转动,在一个支点上透视整个房间,运动方式像摊开文人画,看一点卷起来一点。然而空间的反复位移并没有使观众脱离知觉,德莱叶通过变化的相对位置提醒我们不断重新关注对话的核心。德莱叶用他自己的方式回给出了有声电影时代的美学标准。
《词语》中所谓信仰的重击和《贞德》形成对比,在原作中,约翰是在阅读克尔凯郭尔时失去了理智,又在彰显神迹时恢复清醒,借由这一双重奇观,约翰得以重塑牧场主和裁缝的信心。而 Inger 和葛楚一样悄无声息地完成了对传统父权定义价值观的摒弃,葛楚这样坚强独立的女性是 Inger的继承,在 Inger 放弃生育价值后葛楚更进一步放弃了承担配偶性满足的价值,在《葛楚》上映整整60年后,她的选择仍然能激励现代人。
《怪物》是枝裕和
怎么看待这部电影取决于你怎么看待电影本身。怪物激起的情感有多强烈,这部片子就多大程度上偏离对学校教育、社会的严肃讨论范畴,是枝裕和或者坂元裕二虚晃一枪,着力在最空泛的地方,丝滑地避开了可能是本作所能涉及到的最复杂话题:男孩性启蒙过程里家庭与学校两个外部环境交织的互相作用力和化学反应。三个部分的叙事里各个元素的排列组织无不展示出一种精巧,只是这种精巧有点刻意,像是每一个拼图都有而且必须有一块空缺等着放进去,单身母亲、老师、校长全都在为了完成一个蓄势已久的枪花儿而服从导演的摆弄,是枝裕和在后面拽着每个人身上的那根弦——而这一系列让人眼花缭乱的动作里最漂亮的那个无疑是校长和 Minato 的长号。剧本一分为三个视角叙述的目的不在于真正深入这些议题的核心,甚至没有像之前一样展示那些盘根错节的地方带给个体的模糊暧昧的影响,单纯地展示景观一样为观众创造又一个乌托邦,只不过这次是构建在《亲密》式的男性恋情里。尤其是暴雨结束以后,两个男孩真正跑进了之前大门紧缩的隧道,这时他们不仅在物理意义同样在社会意义上脱离了“长着猪脑”的成人世界,而母亲和老师已经不需要关心,导演/编剧的任务至此已经完成。
《亲密》相比《怪物》更优秀的地方正是卢卡斯德霍特直面了学校和家庭的冲突,失败在他没有给出最温婉的解决方式。《怪物》有很多积极的地方却带着商业片的通病:只把情感当商品贩卖。
《黑道家族 The Sopranos》Season 1
The Sopranos 一次回答了两个问题:后《教父》时代的黑帮是什么样;后《教父》时代的黑帮片是什么样。和 Sopranos 生活在一个时代甚至是同一个城市里的人看着这群《好家伙》们从电视机走进生活,住在自己隔壁,去一样的高档餐厅,看心理医生甚至为女儿念大学发愁会是什么心情——这个问题可以直接问自己,我们就是 Cusamanuo. The Sopranos 非常娴熟地套用了九十年代数量急速上升的美国中产的生活作为模板,除了主业是黑手党以外,Tony 好像和他们没有什么区别,后者自始至终都是 HBO的忠实用户。The Sopranos 是典型的HBO剧集,不同年代里最流行的 HBO 作品总能说明中产们最关心的是哪些事情。
“It’s a comedy.” —— Tony Soprano
《远山淡影》/《无可慰藉》 石黑一雄
朋友赠书。《远山》糅合很多石黑一雄后期作品的主要特性,在不同身份里穿梭的主角也在《无可慰藉》里从一个场景走进另一个场景,有时甚至开门就回到了开始的地方,读者有多喜欢《无可慰藉》取决于自己有多少生活片段在石黑一雄笔下变得清晰直到完全重合。瑞德经历的这些片段,或者说读者和瑞德一起经历的这些片段,瑞德四天三夜里面对的从城市上流阶层到酒店行李搬运工的底层人士都是驱使他愤怒,焦虑以及不安的根源,很难不让人怀疑,瑞德的下一个城市旅程也会像这次一样在各种关系中被卷进茫然无措的状态里,甚至下一座城市里的人也一样懵懵懂懂靠回忆生活,这种过去与现在混杂交织的现实是《无可慰藉》最迷人的地方。在第二十五章最后,酒店经理霍夫曼终于对瑞德提到了他对妻子无望的爱,这种“恰恰是眼中的这道闪光让我坚持了这么久”的努力在“周四之夜”里破灭的时候,周围一切迷梦同样破灭了,城市终于抵达了古斯塔夫,腰扭断的那一刻,”他体内像是有什么东西‘啪’地折断了“, everyone is unconsoled.
在看《远山》的时候我一直有种在看电影的感觉,甚至想拿侯麦写的小说对比,《远山》里有太多指向性明确的对比形象,不同时间线的对话犹如镜头摇换,石黑一雄自如地在两个截然不同的社会中继续前一个故事,不同的讲述人其实存在在每一帧的角落。当松田重夫对绪方先生说”最糟糕的是,老师教他们不能看、不能问。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国家会卷入有史以来最可怕的灾难“的时候,他真正为佐知子的逃离填上了最后一个注脚。The Pale View of Hills 里稀疏但是存在感强烈的韵脚是小说最好的标题,我想有必要再读一下英文版。
《沉思录》奥勒留安东尼
朋友赠书。奥勒留是个逝世在东汉末年的皇帝,他的日记却写的像个哲学家记录。奥勒留的宇宙是时刻运动的、井然有序的、遵从自然理性的。一切事物都在不停运动中相互转换,人应当回到最本质的一点上,回到自己的力量可以起决定性作用的领域里,回到理性主宰的范围内。奥勒留的世界运转自成一体,他追寻人与宇宙基本属性统一的标准,为此多次劝自己不要为其他人的过错惩罚自己,不要远离自己的个人精神力量所支配的范围,奥勒留似乎在纯粹的思考,抛开皇帝的繁琐事务,专注于履行使自己更加遵循理性的生活职责。他的年代距离我们已经有一千八百年,可是这些原则仍然像恒星的光芒一样穿透遥远的距离指引现代人,他的文字包含的不可思议、高贵的特质令任何君王都黯然失色。奥勒留讨论死亡,讨论宇宙的本性,讨论人的社会性,我们怎么能脱离这些思考而独立活下去呢?”一个伟大的人、旷百世而一遇的人说话的地方,小人物必须沉默”。
理智和推理藝術哲學對於他們自身和自身的工作是一種自主的力量。他們是從一個屬於他們自己的第一原則啓動的,他們開闢他們的道路,直到那規定給他們的終點。這就是爲什麼這種活動被稱爲正確活動的原因。這個詞表示他們沿着正確的道路行進的。我們的原則怎麼能死去呢?除非那符合於他們的印象熄滅,但是不斷的把這些思想煽成旺盛的火焰,是在你的力量範圍之內。我對任何事情都能形成那種我應當擁有什麼的意見,如果我能,我爲什麼要煩惱呢?那在我心靈之外的事物跟我的心靈沒有任何關系,讓這成爲你的感情狀態,你就能堅定的站立。恢復你的生命是在你的力量範圍之內,再用你過去慣常的眼光看待事物,因爲你生命的恢復就在於此。
《纳瓦尔宝典》
不要远离基础科学。数学坚不可摧。
“获得财富的一个途径,就是为社会提供其有需求但无从获得的东西,并实现规模化。”
“人生的一大目标应该是掌控自己的时间。理想的工作是利用杠杆效应的工作。在这种工作模式下,你可以掌控自己的时间,并能对自己的产出成果负责。如果你通过提供绝佳的解决方案给企业带来了神奇的转机,那么你必将得到金钱的回报。特别是,如果别人根本不知道你是如何做到的,他们就必须不断地付钱给你,让你继续提供这种产品或服务。而你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就是因为你的痴迷、技能或天赋。
如果你有专长,有责任感,又懂得如何利用杠杆效应,社会为你提供的金钱回报就会与你的价值相匹配。这时,你就能节省下更多时间,进而变得超级高效。你不需要为开会而开会,不需要努力表现自己,也不需要通过汇报材料体现你的工作量——你只要关注工作本身就可以了。”
“曾有上司告诫我:“你永远发不了大财。因为你的聪明显而易见、有目共睹,所以一直会有人给你提供‘刚刚好’的工作机会,让你觉得弃之可惜。”
“毫无保留地爱,随心所欲地创造,无忧无虑地玩耍。”
“所谓“性格决定命运”,就是一个人不断重复自己的行为模式,好的坏的、优点缺点,最终会得到与自己的行为相对应的结果。”
“人生真正的履历,其实就是一生所承受痛苦的集合。”
“你从这个世界得到的任何东西都不过是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于你而言并不重要。”
“如果你所有的信念都能被整整齐齐地打包成某个“主义”,或某个思想流派,你就要对自己的信念保持高度怀疑。”
“要持续成长,很重要的一点是学会打破现有的条件反射,改掉不良习惯。”
“理论物理学家理查德·费曼有句名言:“不要欺骗自己,你自己才是最容易被欺骗的人。”
“我从不考虑“我喜欢或不喜欢”这样的问题。我只关注事实,我思考问题的角度是“事实就是这样”,或者“事实不是这样”。”
“如果要表扬,那就找到一个榜样,表扬这个特定的人。”
“目前我发现的最好的心智模型来自进化论、博弈论和查理·芒格。”
“究其根本,人类的所有发明和成就都是为了解决交配权的分配问题。”
“我认为成功就是不犯错。”
“我认为宏观经济学不可信,因为宏观经济学家做出的预测是不可证伪的,而可证伪性才是科学的标志。”
“如果你难以抉择,答案就是否定的。”
“一条简单的人生经验:如果在一个艰难的决定上意见不统一,你就应该选择短期内更痛苦的道路。”
“因此,你必须进行自我训练,主动迎接短期痛苦,压制回避痛苦的倾向(这种潜意识倾向非常强大)。”
“这就好比最好的锻炼方式就是做自己感兴趣的、每天都能坚持的运动。”
“我们都认为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但事实是,我们是可塑的,而世界基本上是固定不变的。”
“所以,真正的幸福只是内心平和的副产品,主要还是源于接受现实,而不是改变外部环境。”
“因为他们认为饮食关乎身份”
“史考特·亚当斯有句名言:“要建立系统,而不是设定目标。”
最后:
最近看看:
The universe has everything but it’s called space.
“宇宙拥有一切,但人们称之为太空”。
[1]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gzKpRbvmww&list=LL&index=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