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三跟朋友出门吃烤肉。饭毕朋友载我回家,一路上他和女朋友就各种家长里短争论不停。我从顶窗看着被我甩在身后在夜幕里闪着微光的国贸众大厦,恍惚间产生一种错觉,仿佛我不是一个北漂而是个在这个城市生活了三十年亲戚邻居都触手可及的普通人,周末要去长辈家里吃饭,过年要陪奶奶小姨打麻将,城市的距离取决于开车能到的最远处。我在这里拥有大家都有的人际关系,呆在一个很舒服很便捷的圈子里,那种被熟悉的事情包围的感觉拥抱着我,那个时候最重要的就是考虑周末应该怎么消磨才能让自己期待下一个周末。当这种错觉离我而去的时候,我意识到也许是因为这需要真正的亲密感。
我向来笃信亲密感只能来源于物理距离。实际上我认为物理距离决定了90%的世界,那些将发未发的话,还有本可以取代语言的动作,有太多东西只有在共享一个空间的时候才可能传达出微妙的意味。作为一个客观存在且只能被主观感受的事物,爱对我来说只能被刻画(比如电影)而不能被体会。很难说是不是所有人都值得被爱。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我见过最优秀的年轻人,大多符合这些特征的人——世界的而非民族的,开放而非封闭的,表达出于自我冲动而非由外部驱使的——值得。世界 worship 天分同时并不 value 单独个体。大多数人也是阶级的,没有了物质基础就没有自由,甚至连接互联网也至少需要有人(或者自己)cover 掉饮食起居的部分,没有天分又没有阶级帮助你负担成本的时候,“选择”天然是灰色的。
真正的亲密感只能来自于一个条件的满足:同质且同构的空间。谁又能说空间不符合阶级的人种学呢?我们所有人并不分享同一个北京,不同的人身上包裹着膜,质性相近的会被拽到一起,像春节拥挤的冰箱,榴莲从来不会和饺子馅挤在同一层。这是个很烂的比喻,但不妨碍理解,亲密感同样符合德摩根律,于是我们很容易产生伪亲密感,它看起来很像真实的,只是它还没有经过同质同构空间的加固,不比扑克搭的城堡更强大。
Well theres only one way out isn’t it?